新学期人工智能教育: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许多地区纷纷在中小学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北京有大约183万名中小学生参与AI实操学习,而杭州的中小学则全面展开AI相关课程。人工智能通识课究竟涵盖哪些内容?又该如何有效教学?在家庭与社会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怎样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对此,《新闻1+1》节目邀请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熊璋教授进行深入分析。
人工智能教育将如何影响儿童成长?
熊璋教授指出,当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成为基础课程时,其性质与传统学科截然不同。这门课程不仅帮助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还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学生需要从现在开始理解人工智能,掌握与之交互的技能。这并非单一的学科,而是跨学科的综合认知,旨在提升他们运用人工智能的能力。因此,这门课程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为他们未来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人工智能通识课与传统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和外语)之间的关系如何?
熊璋表示,语文、数学和外语强调的是知识的深度掌握,而人工智能通识课则更具宏观视野。
- 首先,它从育人的角度出发,致力于培养未来的人才。
- 其次,课程内容呈现跨学科的特点,能够将多种学科知识整合,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 最后,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学习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如何有效开展人工智能通识课程?
熊璋认为,讲授这门课程时,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避免将大学内容强加于中小学生。如果作为中小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顺利从传统的物理世界过渡到数字和人工智能的领域。在这一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使他们愉快地融入新的学习生态和场景。因此,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跟随老师探索新领域。
如何防止学生对AI产生过度依赖?
熊璋指出,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死记硬背的能力变得不再重要。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识别问题,并运用人工智能的工具进行抽象与形式化,进而设计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测试、迭代,以找到最佳解决方案。这种自主学习能力不仅不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削弱,反而会得到增强,让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高效。
然而,在与人工智能互动时,学生们也需意识到,依赖程度应适度。虽然人工智能可以进行交互,学生应谨慎选择分享的信息,以避免数据泄露。此外,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学生应发挥主动性,学会驾驭人工智能这一工具,以增强自主学习能力。
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教育有强大的师资支持?
熊璋提到,全球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界和产业界均需大量相关人才。当前的师资队伍主要通过现有教师的培训来提升。教育部曾组织全国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各地也在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熊璋将教师分为三个层次:
- 核心圈:信息科技和科学课程教师与人工智能关系密切,易于将课程延展至人工智能模块。
- 第二圈:所有其他学科教师应与人工智能进行交互,每门学科都可挖掘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主题。
- 第三圈:学校内的课外活动、社团以及文体活动应融合人工智能元素。
因此,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并非由特定教师单独授课,而应由所有教师共同参与,提升他们的人工智能素养。
家庭在建立健康、安全的人工智能应用环境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熊璋认为,家长应避免两种极端:一是完全放任,二是过于严格。家长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 鼓励孩子积极接触和实践人工智能。
- 引导孩子确保所做的事情是正当的,避免不当行为。
- 给予适当约束,确保学生使用健康、可信任的人工智能平台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