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我们必须推动人工智能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深入应用,以创造出更为智能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国家在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方面持续发力,特别是在疾病防控和健康养老等领域,科技的支持不断增强,丰富了科技惠民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图为2025年3月14日中国医学装备展览会上手术机器人的演示场景。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随着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广泛地赋能各行各业,尽管展现出巨大的变革潜力,但也带来了多重社会挑战,社会治理逐渐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实现人工智能在社会治理与产业应用中的价值融合,将是确保技术发展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路径。
人工智能逐渐深入人类的决策和生产生活中,随之而来的是算法偏见、数据滥用及就业替代等问题日益明显。例如,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利用其市场主导地位,通过精准的用户画像手段,采用“杀熟”和“信息茧房”等方式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尽管人工智能能够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却也会取代很多传统职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预计到2024年,全球约40%的就业岗位将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目前,许多电话销售和客服岗位已被智能技术所替代。一些自动驾驶平台的出现,也引发了网约车和出租车司机的就业焦虑,以及公众对安全行驶的担忧,造成了舆论及社会风险。
人工智能的真正意义在于“增强人类能力的工具”,若一味追求效率而缺乏适当约束,可能会使技术发展偏离“服务人类”的初衷,甚至引起社会冲突。因此,必须确保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建立在合理的社会治理框架之上,推动人工智能在效率与公平、创新与安全,以及商业与民生之间实现动态平衡,从而更好地造福社会。
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苟护生的文章《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几点思考》。
(策划:梁佩韵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