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经济新动能:人工智能如何引领我国发展新趋势”

4次阅读
没有评论

飞行汽车的梦想逐渐成为现实,人形机器人在足球和拳击赛场上大放异彩,残障人士借助机械手指弹奏出动人的旋律……在刚刚落幕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未来的科技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提到,要快速形成以人机协作、跨界融合、共同创造和共享为特征的智能经济与社会新形态。

在本届智博会上,记者观察到,各种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新应用和新场景正在迅速更新,全面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为众多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智能经济成为国内外与会者热议的“热词”。

推动创新融合,展望未来产业新蓝图

兼具地面行驶与空中飞行能力的汽车,这一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在长安汽车的展区,访客们纷纷涌向中心展台的“飞行汽车”长安“EH216-S”,排队体验驾驶舱。

2025年9月5日,重庆举办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观众在长安汽车展区体验“飞行汽车”。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工作人员表示,这款“飞行汽车”配备了智能驾驶系统,可实现无人驾驶,已经获得国家民航局的型号合格证,未来将应用于城市的“空中交通”。

这一场景是人工智能带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平台的缩影。近年来,我国积极促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入融合,未来产业的蓝图正在加速绘就。

在本届智博会上,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让人眼花缭乱——

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在舞台上翩翩起舞;长安、赛力斯、比亚迪、特斯拉、丰田等知名品牌的新款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无人机可广泛应用于航空物探、森林防火、管道巡线、应急通信等领域……

2025年9月7日,在重庆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一款机器狗展示其技能。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落地速度在不断加快。”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黄珍祥坦言,以人形机器人为例,以前产品的迭代周期通常为两年,现在则缩短到了每年两次。

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重庆区域经理刘成贤透露,公司去年发布的C30机型无人机最高飞行高度为500米,最大载重为50公斤,而今年8月发布的C100机型则将这两个指标分别提升至1500米和100公斤。

根据工信部在智博会上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已有超过5000家人工智能企业。过去五年,中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从1400多家激增至5000多家,相当于每11个小时就有一家新公司成立。

2025年3月27日,在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人形机器人“夸父”。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智能产业基础愈加厚实,智能产品的蓬勃发展使应用更加深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我国已建立超过3.5万家基础级、6300多家先进级和230多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同时还有11个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

此外,我国成立了总规模600亿元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并制定了人工智能科技伦理服务管理办法,累计研制了240余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领域的标准,推动智能产业生态的持续完善。

“我国的人工智能已进入‘技术突破—场景落地—生态构建’的新阶段,智能时代带来的产业变革红利正在加速释放。”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表示。

从“能用”走向“好用”,助力构建高品质的智能生活

在本届智博会上,记者亲身体验到智能生活的便捷与乐趣——

床边的智能台灯自动调整亮度,闹钟轻柔地唤醒人们。只需一句指令,全屋的灯光瞬间亮起,智能梳妆镜显示当天的天气,冰箱根据存货推荐早餐食谱,旁边的烤箱也开始预热……

人工智能正在迅速从“能用”转变为“好用”,助力打造更高品质的智能生活。

2025年9月7日,重庆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观众们参观智慧家居展示。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家中智能设备越来越多,变得更加‘聪明’。”重庆市民徐煦表示,从几年前购买的扫地机器人和智能音箱,到这两年新添的智能橱柜和门锁,如今他正考虑为新家进行全面的智能定制。

海尔智家中国区三翼鸟市场总经理宫臻峰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革新推动了数据的互联互通,逐步构建出更智能的生活场景,为公众提供更加连贯和自然的智能生活体验。”

2025年9月6日,重庆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生活家居机器人与观众互动。新华社记者陈诚摄

在本届智博会上,众多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在医疗、社保、教育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加速应用——

沪渝人工智能研究院推出的“AI+县域医共体”,助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快速开展门诊预问诊、辅助诊疗与智能健康管理等服务;科大讯飞打造的“AI+人社”示范基地,通过星火大模型分析未来5年岗位迭代趋势,为劳动者提供培训路径;中国电信推出的全场景智慧教育解决方案,实现“AI助管、AI助服、AI助教、AI助学”,在多所大中小学试点推广……

2025年9月5日,重庆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上,观众体验外骨骼机器人。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一步、两步、三步……在广州视鹏科技有限公司展区,双腿瘫痪十余年的吴先生在外骨骼机器人的帮助下缓慢行走。

前几天,他看到外骨骼机器人帮助偏瘫老人独立走路的新闻,便和妻子乘火车十几个小时赶来智博会现场亲自体验。

本届智博会上展现了更多温暖的画面——

因意外截肢的年轻人姜颂宁借助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仿生手,在现场弹奏出优美的钢琴曲,这款智能仿生手的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五分之一;而重庆无界启航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盲文点显器可以将汉字、图形、乐谱等转换为盲文,为视障人士提供高效便捷的阅读方式……

从城市到乡村、从年轻人到老年人,人工智能的影响力无所不在,在生活的细节中找到了其价值。

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

在智博会主会场外,一座巨大的莫比乌斯环雕塑象征着畅通无阻的“智能道路”,其上刻满了全球知名智能企业和各种智能元素的名称……

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推动其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

本届智博会上,作为主宾国的新加坡派出了12家企业参展,展示了智慧城市治理平台、脑电波(EEG)头环、AI驱动乳腺超声系统等一系列创新成果,并通过现场路演和产业对接等活动寻求合作机会。

2025年7月17日,在北京的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右手残疾员工在佩戴BrainCo智能仿生手后成功摘取眼镜。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令人瞩目,新中两国在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方面互补互促,在‘AI+医疗’、‘AI+金融’、‘AI+物流’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新加坡数码发展及新闻部兼卫生部高级政务部长陈杰豪表示。

人气高涨的智博会现场展示了中国的“智能吸引力”:吸引了超过600家中外企业参展,6场国际赛事吸引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2万多名选手参与。

这是2025年9月5日在重庆拍摄的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现场。新华社记者黄伟摄

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数字化工业集团首席执行官奈柯表示,西门子将持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并希望与中国在行业规范、技术标准等方面展开合作,共同推动智能产业的健康与蓬勃发展。

开放的中国,正在与全球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广泛开展合作——

“各国成员将致力于推动人工智能向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公平和善良的方向发展。”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发表了关于深化人工智能国际合作的声明。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并成立了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等合作组织,通过强化算力、数据和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全球治理共识的形成。

开放的中国,正在让人工智能成果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

在柬埔寨南部的茶胶省,依托中国实施的智慧农场一体化发展计划,当地农民培育的罗氏沼虾苗种成活率与质量显著提高,每公顷土地的年收入从约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以上,用户通过App就能巡检水质、使用无人机精准投喂饲料……

2025年5月22日,在浙江省诸暨市的500千伏线路现场,工作人员在操作搭载地线断股带电修补机器人的大疆无人机,对线路进行修复。新华社记者翁忻旸摄

类似的案例不计其数:国家电网的光明电力大模型助力巴西电网的智能运维,解决了复杂环境下的巡检难题;华为在南非铁路部署智能系统以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巡检和运维效率;中国的医疗AI技术在新加坡医疗体系中应用,提升了肺结节筛查的效率与准确性……

参观一系列人工智能产品后,萨尔瓦多驻华大使路易斯·洛佩斯感慨道:“人工智能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未来的窗口。智博会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令人难忘的学习、分享及了解的机会,让我们共同构建合作共赢的未来。”

文字记者:柳昌林、赵宇飞、李晓婷

视频记者:于晓苏 沙青 赵小帅

海报设计:潘红宇

统筹:储兴华、王乃水、马晶、肖磊涛、邱世杰

[视频内容] 本文包含视频内容

正文完
 0